記得小的時候聽到父母講能源危機, 就是電費漲, 汽油漲, 可是, 一直沒有很大的感覺.
那時候, 加油站還是中油一家獨大的時候, 在一省道三重, 靠近舊的味全廠的中油加油站, 等著排隊加油的車排了好幾圈, 我坐在三重客運的公車上, 就看著那排了一圈又一圈趕在油價漲價前加油的車塞在那邊, 害我們拖了好久才回得了家, 那些排了一兩個小時加油的人, 就是為了省他幾百塊台幣.
剛到美國的時候, 對油價也實在沒很大概念, 後來聽人說, 一加侖的油, 比一加侖的礦泉水還便宜, 想想, 十幾年前在 Oklahoma, 一加侖的油, 87的, 真的也不過是 79 cents, 比一桶 1GL 的水, 還便宜22 cents.
然後, 自從搬到德州來, 油價就一路漲, 但是也都還是在一塊多左右打轉轉, 也還好.
從 911 之後, 中東出油量減產, 中國大陸開始大量需要原油, 油價開始一路飆.
大概2007年的時候, 油價飆到最高, 將近五元美金一加侖. 這對天天開車上下班的我來說, 這開始是一個有感覺的支出了. 更別提我那些開 F-350 上下班的同事, 那些 pick-up truck, 是標準的 gas sucker. SUV 和 mini van 也好不到那裡去. MPG 能過 20就是奇蹟了.
Toyota 的 Prius, 還有 Honda 的 insight, Civic Hybrid, 也就是因為油價上飆後, 開始熱門搶手.
當一般車是一加侖能跑個二三十miles 就很偷笑的時候, 這兩個 Hybrid 車型 ( 台灣叫"油電車" ), 可是一加侖能跑四十五 miles 以上.
這種 MPG ( mileage per gl ), 讓我98年的 Accord - Ginny, 都相形失色. Ginny 在 Highway 是30 MPG.
在2007年初, 看看這油價只有往上飆的傾向, 加上家裡需要第二輛車, 因為這些年來, Ginny 已經是一車當兩台用, 實在擔心她那一天撐不下去我們這樣折騰, 趁著有 Tax Credit, 還有 Toyota 在搞一些大型的周年慶特價, 咬牙申請了個汽車貸款, 買了 Toyota Prius, touring package 6.
我其實對 Toyota 很感冒, (說來話長, 等下次有機會再說 ) Prius 和 Honda Civic Hybrid 的差別是 Prius 有皮椅, Civic Hybrid 沒有皮椅. 我有兩個三歲以下的小孩, 加上一個不會清理打掃的男人, 為了我的精神健康著想, 我需要皮椅. 所以買了 Toyota.
Woody, our Prius, 現在是 49 miles per gl.
也是因為買 Woody 買的時間對, 我們只等了大概十天, 就拿到車, 全新, 交車前, 只被開了大個三 miles 左右. 加上 Toyota 的促銷優惠, 省了大概 $4,500. 後來聽說晚我們一個月以上才買的人, 都要等上一兩個月才拿得到車, 不然就是會和自己的配備要求有出入, 而且是得付全額 MSRP 才買.
之後油價上漲到四塊多一加侖的時候, 我們在加油站繳的錢是別人的一半.
Ginny 也開始半退休, 大半時間是待在車庫休息備用.
為了研究 Woody 的 MPG 表現, 我還四處讀取其他 Prius Owners' input, 和拿到一些 Prius 熱衷者的 OR ( Operation Research ) 報告, 從這些研究資料結論, 改變我們的開車習慣, 只用 Shell 的油, 每次加油, 都有再計算MGP per tank, 才到今天 average 49 MPG 的表現. 最好的一段時候, 事實上是下雨涼爽的季節, Woody 的 MPG 最好, 有高到 52 MPG.
有人說我 nuts, 看我每次加油都再計算平均 MPG 和記錄氣溫, 但是, 這是我的習慣, 從當年買 Ginny 開始, 我每次加滿油, 都會大概算一下 MPG per tank. 本來是為了掌握用油量才這樣不辭辛勞每次記錄每次算, 後來這些數據變成交通預算支出的概念.
有一回, 跟我不是很熟的同事, 他本來是講笑話, 隨口問同桌吃飯的同事說有誰會曉得自己每個月開多少 miles 的車, 覺得沒有人會那麼 detail. 結果全桌人只有他不知道, 我是那種會曉得我每個月開多少車的人. 我知道我兩輛車, 每個月那輛車開多少miles.
這是職業加本能的後果.
I calculate everything.
像我這種人, 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很大的未知, 你想, 我能估算我兩個小孩平均每個月要用多少尿布, 到五歲前要準備多少 pull-up, "意外" 這兩個字, 基本上已經快要從我的每日字典絕跡, ( 不過, 只要有小孩的爹在, 這意外是永遠有機會死而復活的. ) 生活當然是別人眼裡的枯燥乏味, 可是對我來講, 這是條理秩序.
所以, 從買車省油錢, 到現在尋求如何降低用電 (冷氣 ) 和用瓦斯 ( 暖氣 ) 量, 這是做不完的研究, 做不完的改善方案.
去年, 趁著 Lowe's promotion, 把前後門爛爛的 storm doors, 都給換掉了. 前門換的是有加鑰匙鎖的, Larson 的, 後門是一般單鎖 ( 從房子裡鎖, 外面開不開 ), 但是都是 Energy Star Tax Credit qualified 的. 冬天的時候, 就感受到, 暖氣沒有從門縫漏掉, 而且去年冬天很冷, 瓦斯費雖然沒有很大差別, 但是瓦斯用量低了不少 ( 因為瓦斯費也隨著能源短缺而調漲 ).
所以, 報完稅後, 退回來的稅款, 就再投資, 把前後門也都換了.
大門換成 fiberglass 的 ( Fiberglass 的門, 以往都很貴, 現在便宜很多, 因為隔熱很好, 所以是 Energy Star Tax Credit Qualified ), 後門從本來單片整片玻璃門, 也換成 Energy Star Tax Credit Qualified 的門, 不是像原本整片玻璃的, 而是半片玻璃 ( low-E glass ), 窗簾 ( blinds ) 是在兩片玻璃之間, 所以不會髒, 也不用清洗, 再也不用擔心清潔工作......
大門, 後門和 Storm Doors 都搞好了, 接下來就是窗戶了...
打算在今年年底 Tax Credit 截止之前, 把能換的全換掉, 30% 的 Tax Credit, 不要白不要, 加上又能省電費, why not ? 日後要賣房子, 這是算 upgrade....
下星期, Pella 的 installer 就會來把另外三面窗戶給換掉, 這樣, 基本上我們在這個房子的生活範圍空間, 能源用量就應該會省不少. 明年又可以 Tax Credit 回來, 退回來的錢, 可以再換一面窗戶......或是做其他的改善計劃.
Home Improvement, 是有好玩的, if you enjoy endless comparison, calculation, verification, planning and execution...
- May 30 Sun 2010 13:31
省電節能 - 第一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